數控車床床身鑄件的鑄造工藝改進
2016-9-1 來源:沈陽機床銀豐鑄造有限公司 作者: 李鵬明 劉源 王鑄 張文軍
摘要:介紹了機床床身的鑄件結構及技術要求,詳細闡述了該件的原生產工藝:分型面選擇在地腳面所在平面,鑄件收縮率為1%,采用開放底返式澆注系統,直澆道采用4,75 mm耐火管,橫澆道截面積為49.5 cm2,內澆道是5根咖30 mm耐火管,內澆道之間的距離為40 mm。生產結果顯示:內澆道附近導軌局部表面有砂眼、粘砂等缺陷,清理困難。分析其原因后,通過更改內澆道位置,擴大內澆道與橫澆道的距離,并采用雙排橫澆道,較好地消除了床身鑄件導軌產生的砂眼、粘砂等缺陷,使鑄件的出品率提高到89%以上。
關鍵詞:灰鑄鐵;數控車床床身;導軌;工藝改進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柔性化生產的需要,開始研制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動化等優點的數控車床。它對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行業(IT、汽車、輕工、醫療等)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行業所需裝備的數字化已是現代發展的大趨勢㈣。總體而言,數控車床是一種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動化機床,由數控裝置、床身、主軸箱、刀架進給系統、尾座、液壓系統、冷卻系統、潤滑系統、排屑器等部分組成,床身是其組成部分的基礎部件,鑄件技術要求嚴格,不允許有氣孔、砂眼、縮孔等鑄造缺陷,鑄件質量應符合JBn/T 3997標準,嚴格按照鑄件驗收技術條件驗收㈣。
筆者公司生產的床身鑄件形狀結構復雜,材料牌號為HT300,最大輪廓尺寸1 745 mmx920minx741 mm,壁厚較厚處25 mm,壁厚較薄處18mln,平均壁厚20 mm,導軌處壁厚達41 mm,鑄件質量1 265 kg,鑄件結構如圖1所示,其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如表1所示。



1、工藝難點分析
由于鑄件為床身類零件,2條導軌處壁厚41mrfl,長度1 348 mm,寬度168 mm,內腔筋板壁厚較薄,最薄處18 mm,易產生縮孔、裂紋、澆不足等缺陷。導軌表面質量要求嚴格,不允許有氣孔、砂眼、縮孔等鑄造缺陷,鑄件滑動導軌處硬度為190~255 HBW,鑄件內腔筋板交叉處熱節形成可能性較大,極易產生粘砂現象。如何設計合理的鑄造工藝,減少鑄件產生的缺陷,滿足鑄件內在和外在的技術要求,是床身鑄件鑄造生產中的難點。
2、鑄造工藝設計
2.1分型面和澆注位置的選擇
選擇呋喃樹脂砂手工木底板造型方法,考慮到鑄件的使用要求和技術要求,鑄件遵循順序凝固的原則,確定選用上、下2箱造型方法,床身的導軌面是關鍵表面,不允許有砂眼、氣孔、渣孔、裂紋和縮松等缺陷,而且要求組織致密、均勻,以保證硬度值在規定的范圍內。床身導軌截面比較厚大,最佳澆注位置是導軌面朝下,分型面選擇在地腳面所在平面,如圖2所示。

2.2工藝參數的選擇


分型負數選擇2 mm,均放在下箱,其余未注間隙為1 mm,未注拔模斜度+2 mm,內腔筋板拔模斜度單側+3 mm。
2.3澆注系統的設計
考慮到鑄件壁厚較薄,為防止鑄件澆不足和導軌表面出現砂眼等缺陷,設計成開放、底返式澆注系統,直澆道采用西75 mm耐火管,橫澆道截面積為49.5 cm2,內澆道選用4,30 mm耐火管(5根),澆注系統設計如圖3所示。

3、生產質量的控制
3.1 模具制備
模具采用紅松和多層板制作,保證鑄件模具的整體強度和剛度,在吊運、起模過程中不得有任何變形,模具兩側做出起模裝置,保證吊運起模的安全性,模具表面光潔度達到1級,表面刷油漆[61,鑄造圓角從外模和芯盒做出,模具采用上、下2箱,分型負數2 mm,均在下箱。
3.2造型和制芯
造型時要注意上箱排氣定位,保證型腔內排氣順暢,澆注系統采用專用陶瓷耐火管,擺放澆道要認真仔細,防止散砂進入澆注系統內。制芯過程中芯盒和附件要放置準確,以防起芯困難,出氣棒放在出氣定位凹槽內,共6處,芯頭下部要放出氣棒,防止澆注時排氣不順,導致鑄件產生缺陷。
3.3鑄型裝配
鑄型裝配前要檢查芯頭、外型排氣眼是否通暢,砂型是否清理干凈,是否有漏涂涂料,下完芯后,芯吊要用新制樹脂砂填補,并刷2遍鋯英粉涂料,點火烘干后,再次檢查尺寸形狀是否符合圖紙,澆冒口系統內和型腔內是否干凈,芯頭間隙是否填嚴,防止鐵液鉆入或者跑火。在下箱箱口處圍一圈石棉繩和一圈耐火泥,壓上紙條檢查尺寸,確定合格后再合箱,箱口用型砂塞緊,防止澆注跑火,然后放好澆口盆準備澆注15]。
4、生產結果
經過實際生產首件驗證,使用原工藝生產的鑄件,鑄件導軌大部分表面質量良好,鑄件組織致密,力學性能和化學成分均達到技術要求。但在內澆道附近導軌局部表面有砂眼、粘砂等缺陷,清理困難,使后續加工環節困難增大。5工藝改進及效果
5.1 工藝改進
導軌表面粘砂的主要原因是內澆道分布比較集中,容易引起過熱,造成鑄件粘砂,為此將內澆道之間的距離從原來的40 mm改為150 mm、170 mm。改進后的新工藝如圖4所示,內澆道開設位置和數量按照順序凝固和補縮原則來確定,因此將內澆道開設在厚壁處(導軌端面處),使鑄件厚大部分得到較充分地補縮,避免出現縮孔、縮松等鑄造缺陷。

內澆道適當遠離橫澆道可減小鑄件的鑄造應力和變形,為此,新工藝采用雙橫澆道,目的是控制金屬液充填鑄型的速度及充滿鑄型所需的時間,使金屬液平穩均勻、連續地充滿型腔,阻止熔渣、氣體以及砂粒、金屬氧化物等隨金屬液進入型腔,使金屬液有合適的上升速度,使鑄件進行順序凝固。
據資料分析㈣,鐵液中對應直徑1 mm的渣團,其懸浮速度為0.37 m/s,相當于0.25 kg/cmz·S的比流量,該值比實際應用的最小比流量0.35kg/cm2·S還小。因此,要在橫澆道內捕獲更小的渣團,需要更低的流速和更大的橫澆道截面積,將橫澆道截面積擴大、做高,如F橫/F內=2~4,但橫澆道太大會浪費金屬,故采用雙排橫澆道,工藝如圖5所示。

5.2改進后效果
(1)改進后,原有的鑄件導軌局部表面粘砂現象完全消除,鑄件表面質量滿足JBn/1’3997技術要求。
(2)導軌表面的砂眼缺陷也已完全消除,雙橫澆道阻渣能力更強,更容易阻止熔渣顆粒進入鑄件,內澆道放在導軌上面,使鑄件實現順序凝固,避免鑄件厚大部分出現縮孔、縮松缺陷,提高了鑄件的出品率,使其達到89%以上。
6、結束語
針對數控車床床身鑄件導軌處易產生粘砂、砂眼、熔渣等缺陷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通過對原鑄造工藝進行改進,更改內澆道位置,使內澆道距離橫澆道更遠,并采用雙排橫澆道,較好地解決了床身鑄件導軌產生砂眼、粘砂等缺陷。
參考文獻
【1】王文清,李魁盛.鑄造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陳琦,彭兆弟.鑄造技術問題對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中國鑄造協會.鑄造工程師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郭林.破碎機前端的鑄造生產【J】.鑄造技術,2011,(01):139—141
【5】林鈺杰,吳寶成.鑄態QT600—10的生產工藝叨.現代鑄鐵,2014,(04):32—34.
【6】糟國睿.141氣缸蓋鑄件鑄造缺陷的防止措施叨.現代鑄鐵,2015,(03):42—45.
【7】黃政.離合器殼體鑄件缺陷分析與防止措YgO].鑄造技術,201 1,(01):39—41.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