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式五軸加工中心在 NX 仿真系統中的開發
2019-9-17 來源: 沈陽機床集團航空航天 中捷機床 作者:潘驍 李健
【摘要】本文在 NX 軟件的基礎之上,對橋式五軸加工中心仿真系統開發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分析和闡述,對判斷機床行程限位、干涉區域等提供有效幫助,從而在設計階段規避問題,保證加工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進而提高加工的可靠性。
【關鍵詞】橋式五軸;加工中心;仿真系統開發;NX 軟件
1 、引言
在橋式五軸加工的過程中,參與切削的聯動軸數量相對較多,刀路軌跡也相對較為復雜,這樣在加工中心仿真系統仿真的時候,很容易產生誤差,導致主軸、刀具、夾具等部件之間產生較大的摩擦力和碰撞力,影響了機械數控機械加工的效率。因此,為了提升加工質量,逐漸將NX 軟件應用到其中,加強編程數據的準確性,避免主軸、刀具、夾具之間產生較大摩擦和碰撞,進而提升系統的精準度及加工的質量。
2 、機床仿真系統分析
在 NX 軟件的基礎之上,機床仿真系統主要是由機床構建器、環境配置器、機床驅動器、機床加工模擬等方面組成。同時,在仿真過程中,對各項數據的準確性都是有著較高要求,任何一項數據的誤差,都會影響機床仿真系統的準確性。
3 、加工中心仿真系統結構模型開發
以我司自主設計生產的 GMC2060ub 系列橋式五軸加工中心為例。該型號采用 Sinumerik840D 控制系統;0~25000rpm 高轉速電軸軸,AC 五軸擺頭,高剛性焊接橋梁及鑄造滑枕,雙電機齒輪齒條驅動。同時,該機床以模塊化設計為主,可在相關參數的基礎之上展開仿真系統的開發工作。
3.1 建模
在建模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相關機床設備參數,以及機床的大小,在 NX 軟件中對基各部件進行仿真建模工作。建模前需對以下數據進行確認,主要包括:機床地基及固定地腳、X1、X2、Y、Z、A、C 軸運動組建等方面,這樣可保證模型構建的全面性及準確性。如圖1、2 所示。

3.2 虛擬裝配構件模型構建
在 NX 軟件中新建一個以 .asm 為后綴的裝配體文件;在裝配構件開發的過程中,將各項元件參數逐一添加,并完成約束配合。此外,為了后續運動參數的可修改,各個運動組建都應在正向行程上限的位。各個軸所處的方向一定要與坐標軸所處的方向一致。
4、 運動模型構建
在 NX 軟件中利用模型創建的方式,展開仿真系統的開發,并且在開發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模型中元件之間運動關系,以及運動軸的名稱、方向和行程,進行詳細的確定,如下:
4.1 新元件的添加
在仿真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需要根據模型的狀態,不斷添加新的元件,以保證模型構建的準確度。添加過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4.1.1 如圖 3 所示,進行模型的編寫和文件創建,其中文件創建的名稱為:sim10moll5ax。
4.1.2 添加的過程中,對新文件進行轉換和處理,形成數據編碼的形式以后,再用于仿真系統運動模型的構建。

圖 3 NX 環境下主減速箱示意
4.1.3 在進入編程環境以后,可以從原有的和新建的元件文件夾中添加元件參數。
4.2 構建器啟動運動模型的構建
在模型構建過程中,可利用運動樹型結構展開設計。清晰的顯示出各元件運動之間的位置和關系,及子組件的變化。為后期模型的構建,提供了相對便利的條件。
5 、配置系統入庫仿真系統構建
入庫仿真系統主要是對各項構建好的模型,進行整理和編輯。同時進行各個模型的添加工作,進而保證仿真系統構建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具體內容如下:
5.1 系統配置
在系統配置模型創建的過程中,可將創建好的機床部件模型、裝配模型、運行模型放置在一個 grspphics 文件中。同時,將之前處理好的文件與驅動文件放置在postprocessor 文件中。利用 NX 軟件的編輯和處理份功能,對已經復制好的文件進行處理和編寫。
5.2 模型入庫
根據所指定的仿真系統路徑,進行文本路徑的添加,這樣可以有效的保證橋式五軸加工中心仿真系統開發的準確性。
6 、仿真模擬
以該系列加工中心為例,對汽車模具進行五軸高速加工仿真模擬,在進入加工環節中,添加postprocessor文件,完成約束、驅動配合。在基本的計算后,進行仿真。在仿真的過程中,結合實際對碰撞檢查、仿真顯示、可視化設置等方面進行設定。同時,從多空間和多角度的方面進行觀察。通過界面調整,對機床運動部件的每個切削動作進行分析,對可能會發生碰撞的部件進行模擬,進而保證了虛擬加工的準確性。
7 結語
本文從結構模型、運動模型、虛擬裝配、入庫仿真系統構建等方面,對橋式五軸加工中心,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闡述。橋式五軸完備的模塊化設計便于產品的系列化,方便了仿真模型的構建。通過這種方法,可在設計階段有效規避潛在干涉、碰撞等風險。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