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鐵軸承的“光明”之路
2020-12-17 來源:-- 作者:-
生產線“火力”全開,趕訂單、忙生產、熱火朝天……走進國內高鐵和軌道交通車輛軸承生產的龍頭企業——光明鐵道控股有限公司,創業興業的濃厚氣息撲面而來。
“這一路走來,離不開稅務部門的呵護與支持。”回首與企業共成長的歲月,光明鐵道公司董事長、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林松說。短短幾年時間,光明鐵道成長為國內資質最全、品種最多、產能最大的鐵路軌下產品生產企業、國際一流的高端軸承創新型企業。

創業:研發闖難關
2006年,來自各地的鐵路混凝土制品專家匯聚在光明鐵道,設計、研發適應多品種生產的現代化流水作業生產線。
不斷“國產化”的背后是研發水平的支撐。光明鐵道堅持培養和儲備技術力量,和上海同濟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培養了一支平均年齡僅為30歲的技術團隊,這支隊伍每個月能研發出3種~5種型號的新產品。
2017年,光明鐵道承擔了衢寧鐵路隧道內彈性支承塊的試制及生產任務。該產品主要運用在隧道內,在現有生產方式下,人工單模作業效率低下,德國流水生產線技術造價過高。光明鐵道技術團隊決定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從長模模具重點攻關設計到生產線的技術難關攻克,在近半年的時間里,經過無數次修改提升,終于完成了生產線的設計、制造和安裝,造價僅為德國生產線的1/5。該條生產線是國內首條自主設計的彈性支承塊和軌枕綜合生產線,已申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十三五’期間,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項,就為光明鐵道節約了資金3496萬元。節省的稅款為光明鐵道持續投入研發提供了堅實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張林松表示,如今,光明鐵道研究團隊研發了30多種新產品,擁有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自主設計制造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10條生產線,15項新產品及3項科技成果通過省級鑒定,多項技術及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光明鐵道逆勢堅挺,前10個月,營業收入高達4.4億元,其產品幾乎覆蓋全國各大省市,岔枕產品更成功打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利比里亞等國外市場,邁出了拓展國際市場的新步伐。
轉型:站上新臺階
2016年,借助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光明鐵道與兩大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中車集團共同出資,成立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浙高鐵”),通過探索“央地合作”的發展道路,力求加快完成去低端軸承產能、增高端軸承供給的“補鏈”使命。
2019年1月,中浙高鐵開始小規模投產。然而,轉型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與多數軸承行業相似,中浙高鐵存在著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盈利周期長的特點。受國內高端裝備制造產品實驗能力不足的影響,研發新產品排假實驗無法如期開展,研發投入以及生產線所產生的折舊,使得中浙高鐵資金運轉壓力不斷增加。
“幸虧國家的減稅降費政策,企業享受所得稅、增值稅等各項政策優惠,年節省稅費超2000萬元,我們的研發人員也享受了個人所得稅減免。這部分節省的稅費,給企業在實現高端軸承成套技術的自主制造道路上加了一把勁。”張林松說。
通過自身實驗驗證能力的加快建設,中浙高鐵安排了近20項重大科研項目,部分新產品,如時速350公里、時速250公里的高速列車軸承,已通過了實驗室的實驗,各項指標均滿足要求,形成量產后將帶動浙江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產生巨變。
“高鐵軸承的安全系數、科技含量之高,一般企業難以望其項背。此前全球只有4家企業能做高鐵軸承,而中浙高鐵成了第五家。”張林松非常自豪,這項技術打破高鐵及軌道交通軸承、高端精密軸承國外產品的技術壟斷,服務和保障了國家重大裝備需要。
躍遷:串起產業鏈
走進中浙高鐵的生產車間,數控機床一字排開,機械手臂負責上料,在封閉的操作箱里,冷卻水不斷沖刷著正在打磨的軸承部件。公司研制生產的一批高速列車軸廂軸承,已經通過了臺架性能試驗。
隨著中浙高鐵的不斷壯大和產品的逐漸成型,輻射帶動起周邊例如軸承滾子加工、軸承鍛造、軸承檢測儀器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零部件、主機廠上下游企業在龍游縣經濟開發區集聚。不少企業直言,中浙高鐵是精密軸承智造的“金字招牌”,他們就是沖著中浙高鐵而來。
如今,在龍游縣經濟開發區,以中浙高鐵為核心,已帶動一系列精密制造企業迅速形成配套產業鏈,構筑了科技創新孵化平臺——超精密制造小鎮。在小鎮建立的高端裝備技術聯盟,集中優勢資源,攻克了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為助力超精密制造小鎮企業輕裝上陣,稅務部門采取“企業點單、稅務上菜”形式,專門服務于制造小鎮眾多企業的疫情防控、復工審核、開工達產等,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了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產業鏈加速完善和有序發展。目前,規劃用地1000畝、總投資50億元的中浙高鐵軸承產業園項目正在建設,建成投產后可年產400萬套高鐵軸承、特種軸承和高端精密軸承,將打破高端軸承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有國家的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和不斷提升的營商環境,未來,我們會走向更新的‘光明’!”張林松說。
(來源:中國稅務報)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